译文|字号无用,是否有解?

如果你在自用的文本编辑器里设置 "font_size": 32,会是什么效果?如果你也思考过这个问题,那为最好;如果没有,且听我慢慢道来。

要想知道答案,不如上手试试。我自用的编辑器是 macOS 上的 Sublime Text 4:

实际测量文字大小会发现,「32」这个数字踪迹全无:

可以看出,32 既非字高(char height),也非字宽(char width),不是大写字高(cap height)或 x 字高(x-height),更不表示上下端线(ascending / descending line)1的位置。这是为什么?

从「点」开始

首先,font-size 规定的并非像素数,而是点(point / pt)数。点脱胎自现实世界中的字体排印,是一个物理尺度,1 点等于 1/72 英寸(约 0.353 毫米)。之所以使用点作为字号单位,是为了用现实世界中的物理单位度量文字大小,而无需考虑屏幕分辨率等无关紧要的细节。所以,如果我想让文字高度为 2 英寸,我只需将字号设置为 144 pt。

但实际操作却是另一番光景。例如,macOS 从来都是用 72 PPI 的像素密度把点数换算为像素数。如果在 32 寸 和 24 寸显示器上同时显示 1080p 分辨率下 100 pt 的内容,macOS 会让两者的像素大小相等,实际大小却并不相等,可谓南辕北辙。

为什么是 72 呢?这是因为,Mac 最早搭载的显示器,像素密度就是 72 PPI。这样一来,文字在屏幕上的显示大小就等于印刷出来的实际大小,不可谓不方便。当然,Mac 显示屏的像素密度自那之后不断攀升,但这个换算关系得以保留2

作为「相爱相杀」的好伙伴,Windows 使用的则是 96 PPI,而非 72 PPI。至于背后原因,当然不是因为 Windows PC 屏幕更好(其实并不好3),而是因为 72 个像素不足以渲染出清晰可辨的文字。那既然如此,干脆把文字放大 1/3 得了呗。

事实上,Windows 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这就导致即使现在,Windows 上的 16 pt 依然比 macOS 上的 16 pt 大 1/3。笑了。

字体相同,字号相同,没开缩放比例

P.S. VS Code 似乎将 editor.fontSize 的值直接视为像素数。这算是开了个好头!

Em 空格

由上可知,如果用户将字号设置为 32 pt,macOS 和 Windows 会分别显示 32 px 和 43 px 大小的文字。但即使如此,文字大小也并不是 32 px 或者 43 px。这是因为 font-size 规定的是所谓的「em」,也即传统活字印刷中每个活字的高度。至于为什么叫 em,那是因为「m」这个字母的活字正好是正方形,因此,「m」的宽度 == 活字的高度 == 1 em4,就这么简单!

而在数字字体中,em 外框(em square)则指:

[…] a grid of arbitrary resolution that is used as the design space of a digital font. —— Wikipedia: em(typography)

……固定分辨率的方格,用于数码字体的设计。—— 维基百科:em(字体排印学)

……任意分辨率的方格,规定了设计数码字体所用的空间。——自译

也就是说,如果我打开 Fira Code,画一个 em 外框,它跟任何东西都对不上

从左上开始,顺时针依次为:em 外框、字符边界、实际字符、大写字高

简而言之,这个外框才是你设置字号的时候,实际改变的东西。如果你将字号设置为 32 pt,那这个外框就会变成 32 px 或 43 px 高 / 宽。可惜这个外框一来并不可见,二来与字体的任何元素都不对应。

问题所在

当我说「em 的大小是任意指定的,与字体的任何元素都不对应」时,我可不是在夸张,而是事实本来如此!这就意味着,同一字号的不同字体,观感上大小会截然不同。比方说,当我把这两款不同字体的 em 外框调整至相同大小(也即字号相同),m 的高度可是大相径庭:

再举一例,图中这些字体的文字都是 22 pt:

总结一下,字号这个尺度有以下问题:

  • 难以预测:设置的结果完全无法预料。16 pt 到底等于多少像素?
  • 不实用:想要的结果永远得不到。想要 13 px 高的文字吗?有梦是好事。
  • 不连续:换个字体,不改字号,文字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
  • 因操作系统而变:同一份文档,换个操作系统打开,显示的效果也会不一样。此外,编辑器的配置文件也不能跨系统共享。

解决之道

为今之计,解决方法有二:

  • 指定大写字高,而非 em 外框的大小;并且
  • 以像素作为指定大小的单位。

一般来说,大写字母是界定文字块边界的参考系。因此,把控制文字大小的尺度定为大写字高,而非其他什么任意指定的参数,就合理多了。

「我们实际关心的」和「font-size 实际控制的」存在根本出入

下面这几款字体的字号都一样:

而下图是同样的字体,字号却各不相同,以确保大写字高一致:

起码我个人觉得,后者看起来更统一。(试比较 Cascadia 和 Consolas;Hack 和 IBM Plex Mono;Ubuntu Mono 和 Victor Mono。)

再谈行高

既然都说到这儿了,再把行高的问题也解决了如何?不必担心,我会很快搞定。

首先,各家编辑器在行高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行其是:

为什么会这样?行高的问题在于,其计算标准同样是字符的抽象边界:

这个传统承袭自活字印刷时代。毕竟,一行的高度不可能低于字面本身:

但数字字体设计还照此操作,可就行不通了。和字号的情况相同,字符上下留空的大小可说是千人千面,十分随意。有的上下留空非常富裕,有的则只够放下上升部和下降部。

而即便是后者这样留空刚刚好的字体,也并不理想。上升部和下降部都是字体向外延伸的部分,并不影响我们对文字边界的观感。诚然,技术上讲,适宜的行高应当妥善容纳上升部和下降部,确保二者不重叠相交。但从美观的角度来说,这么紧密的行距值得商榷。

总而言之,虽然设计师在设计字体时有充足的空间放置字符的边界,但保持行高一致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预测行高

解决这个问题最合理的办法,就是将行高直接设定为固定的像素数,忽略一切与字体相关的参数。或者,行高也可以设为大写字高乘以一个百分比。但无论如何,都不要与 font-size 或「自动」行高扯上关系!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永远不要把行高设定为行与行之间的空白(即活字排印中的行间距 [leading])。如若不然,不同的文字大小就会打乱段落的节奏:

相反,行高应设定为基线之间的距离:

此外,我也不认为所谓的「默认行高」是什么好东西。这个数值基本上就是按照字体设计师个人的喜好来,却要强加于所有用户的所有使用场景。默认行高可以是任意数值(而事实上也确实够「任意」的),但「大写字高的 200%」则顾名思义,就是大写字高的 200%。

总结一下,如今的现状是,换一款字体,行高就会变成不知道什么样子:

而我理想中的状况是,换一款字体,每一行的位置依然固定不变:

换个角度一想,我们身处计算机时代,却在字体上还保留了如此多排印时代的陈规旧矩,也是够绝的。

总结陈词

我如上种种主张,都是为了满足一个非常简单的使用场景:

  1. 可以一次性配置编辑器的字号和行高;
  2. 可以尝试不同的字体;
  3. 而不需要每次换字体都重新配置字号和行高。

就像这样(大写字高和行高完全一致):

而我理想中的 UI 则是:

改大写字高就行了 !

其实还有一个使用场景,就是以确定、可靠的方式,将按钮中的文本居中。这在网页显示上是老大难了,但最近连 macOS 都犯了同样的毛病:

网页上用什么字体往往超出控制,又恰恰没有信得过的工具来对齐文本,这怎么想都是一项重大疏失。

参考链接

  1. Getting to the bottom of line height in Figma。Figma 尝试在预期效果和网页的实际工作原理之间找到一个折中方案。
  2. Deep dive CSS: font metrics, line-height and vertical-align。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字体和 CSS 行高算法的工作原理。
  3. Capsize 这个 JS 库现在就能在 web 端的重重限制之下,实现我在文中描述的效果。
  4. Leading-Trim: The Future of Digital Typesetting。这篇文章介绍了 leading-trim(相当于大写字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欢迎将您的想法、评论、意见、建议发送至 harveyjanson@icloud.com,请注明「讨论」字样,我会尽量回复。


  1. 1.原文使用 ascender / descender,指西文向上或向下突出的部分,中文一般称「上升部 / 下降部」。——译者注
  2. 2.Mac 采用高分屏后,屏幕显示以逻辑分辨率为准。此时,72 PPI 中的「72」为逻辑像素数,而非屏上的实际像素数。关于 px、pt、ppi,可参阅 从第一代 iPhone 细数到 iPhone 12,iPhone 屏幕尺寸进化历程背后的 app 设计哲学;该文对于「点」的解释应批判看待。——译者按
  3. 3.作者个人观点。——译者注
  4. 4.作者此处的观点应批判看待。参见 「中西之别」重考:「……西文字母都不是以「正方形」,而是以「变宽」(或者说是「成比例」)为原则的设计的。」;全角半角碎碎念:「单纯说「字宽」,到底是字母 W 的宽度还是 I 的宽度,会造成很大歧义。因此在西文里才会有这样一个需求,必须定一个参考标准,于是才出现了 em 和 en 这两个概念:在排字方向上(西文一般为横排)与字号同样的那个量称作一个 em,而其一半即为 en。之所以这么称呼,坊间传说是源自大写字母 M 和 N 的宽度,但是做过字体设计的人都知道,在实际的字体里由于字面与字身存在的距离(即所谓「边距」,side bearing),在大多数情况下一套字的大写字母 M 和 em 的宽度应该是不一样的。」下文 Wikipedia 页面也指出,1 em 就等于活字的通高,与字母 M / m 的大小无关。——译者按
作者

Harvey Janson

发布于

2021-05-18

更新于

2021-06-08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