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句|「主义」

本文同时发于微信公众号。

最近读了 Prasad 的 The Land of Too Much,这本书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好书,但中译本实在不甚理想。仅摘一段:

本书旨在将显示了美国强政府干预的历史学研究与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的比较政治经济学结合起来。我还企图说明,号召大家关注美国式的政府干预,将更好地理解美国的发展过程,包括为何与其他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相比,美国会有更多的贫困——而正是这一问题困扰了城市和中产阶级进步主义改革者们一个多世纪。将注意力放到这些问题上,能更加令人信服地解释为何美国的公共福利如此不发达。另外,考察在美国这些方面的因素出现的历史,有助于解释 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新自由主义的兴起。而且,结合历史而对比较政治经济学进行适当的理解,对理解金融危机的扩展至关重要。

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找这段原文,看看到底什么叫「偷换主语」。不扯这么多了,总之,被中译本伤害后,我扭头直接去读了原文,明显比读这个需要再做一次加工的译本要舒服许多。阅读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见下面两段:

David Vogel summarizes his findings on regulation as, “The United States remains exceptional, but . . . this exceptionalism is precisely the opposite of what much of the literature on American politics would have led one to expect” but cautiously adds “at least with respect to this dimension” (Vogel 1986, 28).

Prasad, 23

But if the United States is as interventionist as other countries then it may be that no capitalist state has survived, or can survive, without extensive state intervention.

Prasad, 24

-ism / -ist 这个词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 hold high the banner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 core socialist values。似乎 -ism / -ist 就等同于「主义」。但回到上面两个例子,从一个普通词(exceptional、intervention)到某种形似「主义」的东西(exceptionalism、interventionist ),二者的呼应不禁让人思考:「主义」到底是什么?或者说,-ism / -ist 表达的除了「主义」这个已经变得抽象、空洞的词语之外,到底是什么内涵?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主义」一词本是中文固有,后来日语借去对译 principle 一词,之后再引申为词缀,反向输出,以至今日。关于这段历史,可以阅读 这篇文章。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主义」是:

【主义】zhǔyì [名] ❶ 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马克思列宁~|现实~|浪漫~。❷ 思想作风:本位~|自由~|主观~。❸ 一定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体系:社会~|资本~。

也就是说,能成为「主义」的,必是一种体系性较强的理论、观点,或是一套成体系、模式明确的行为方式。

-ism / -ist 是什么意思?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ism / -ist 的源流与含义,OED 给出了较为清晰的分类梳理和解释,此处不全文列出,仅摘取较为重要的部分:

repr. F. -isme, L. -ismus, a. Gr. -ισµός, forming nouns of action from verbs in -ίζειν, e.g. βαπτίζειν to dip, baptize, βαπτισµός the action of dipping, baptism. An allied suffix was -ισµα(τ-), which more strictly expressed the finished act or thing done, and which in some cases is the source of modern -ism. […] Hence the n. in -ισµός had the sense of acting or doing like, siding with, adhesion to, or speaking like the people in question; […] On the type of these, -ισµός, -ismus, became the ordinary ending to form names of religious, ecclesiastical, or philosophical systems; […]

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讲到,随时间推移,日文用「主義」来对译 -ism / -ist 后缀,这组对译关系渐渐就形成了,至于反向输出,则是后话。究 -ism / -ist 本义不难发现,这一词缀本源指已完成的动作,后来指一套行为模式,再后来用以表述思想流派,是一个典型的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而随着人类认识不断变得复杂,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往往不是「一般」情形,而是提炼过的「特殊」情形,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对 -ism / -ist 最熟悉的词义,偏偏是意思最抽象,但形式最固定的「主义」。-ism / -ist 因而得以借着「主义」的名堂大行其道,但实际使用中,仍可见发挥 -ism / -ist 本来意思的例子——文首提到的 Prasad 的文字,便是几例。

但回首一想,很多我们司空见惯的「主义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什么是「例外主义 / exceptionalism」?就是把某某物、某某事当例外处理的一套行事作风和逻辑。什么是「干涉主义 / interventionism」?就是干涉他方。因此,「主义 / -ism」在此除了徒增抽象概念,并没有起到太多作用,只是进一步名词化的工具(对于 -ist,则是进一步形容词化)。与其让文字变得貌似很高深,倒不如还原其本意,不必言必称「主义」。直白的文字,才更有力量。当然,这也不代表翻译时见到 -ism / -ist 就一定要避开「主义」。有的约定俗成的说法,仍应予以尊重和保留。

这一通分析下来,最重要的借鉴有二:

  1. 见到英文的 -ism / -ist 时,虽然可以不过脑子直接「主义」扣上,但也要多想想背后是什么意思。其实,对于任何想当然的情形,都应如此处理。有时多想一步,便能避开无意间迈入的陷阱(比如看到 it is … that … 便认为是强调句式,见 [每日一句|强调](/post/2020/emphasis/index.md),或是改善自己的表达。
  2. 见到中文的「做派」「做法」等较不好处理的范畴词时,也可以考虑 -ism / -ist。细读英文,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提升汉译英的水平。英文这种借助词缀变化实现的语言效果,正是中文难以直接直接表达出来的;而中文惯用的范畴词,直接在英文中对译效果并不会太好。此时,便可另辟蹊径,多考虑这样的处理方法,解决棘手的问题。

欢迎将您的想法、评论、意见、建议发送至 harveyjanson@icloud.com,请注明「讨论」字样,我会尽量回复。

作者

Harvey Janson

发布于

2021-01-19

更新于

2021-04-11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