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Me|我是怎么读 GWR 的

本文同时发于微信公众号。

今年的「两会」如期召开,2021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GWR)也正式公开亮相。对于翻译学习者,GWR 一定是学习阶段绕不过去的一座大山。动辄上万字的文本中囊括了全年可能遇到的重点表述,有些也会成为 CATTI 这种标准化测试的必考项目;译文对流水句划分层次的思路,也是翻译学习者必练的基本功。GWR 涵盖的领域包罗万象,广度远超各类白皮书,算得上是「万金油」学习材料;同时浅尝辄止,能帮助学习者在各个领域培养基本认知。

每年 GWR 一发布,网上就会有不少文章「精读」之。这类文章的做法,无非是逐段乃至逐句列出中英文,从里面标出作者认为重要的词句,在旁边列出来云云。这样的努力当然值得认可,对于入门者来说也够简单直接,但个人管窥,这种读法至少有两大缺陷。

第一,仅着眼微观,对宏观把握不足。关于翻译最小单位这个问题,学界已经有过很多争论。但就最终效果而言,自然是视野放得越大、越远越好。理论上,有学者认为应该把翻译单位确定为语篇(discourse)层面。而在实践中,首先要关注同一表述在文内不同地方表述的异同。翻译不是逐字对照、一一对应的「小词典」式工作。同一表述在不同上下文中出现,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确保文字连贯通顺易读。对这些地方有所观察,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个『专名』的翻译方法」,对于翻译学习会更有助益。其次是要关注整篇 GWR 的框架结构。每年的 GWR 洋洋洒洒上万字,如果缺乏结构观,读来便像被牵着鼻子走,还不知道所去何处。再有一点,是要关照 GWR 与其他文本表述的差异。不同的文本出自不同人之手,有些表述虽然 GWR 并未采用,但却是实际使用中更规范、更常用的说法,更需要格外注意。

第二,仅着眼共时,对历时把握不足。作为一份年年出新的文本,GWR 中很多表述不仅出现在当年 GWR,在往年文本中常常也有踪迹可寻。译法的变动总有其原因,发掘变动最好的方式,则是往前回看几年前的 GWR,从中领会译法变动的理据。此外,从历时的角度看待 GWR,还能够捕捉 GWR 乃至其他官方文本译文风格的变迁,从中一窥译文整体水平的起落。

有感于目前 GWR 「精读」类文章的一些不足,我打算把自己阅读、学习 GWR 的一些方法论写成文字,供大家参考、批评指正。这预计会是一个大长篇,最后具体有几篇,目前我也说不准,但整体框架如下:

  • 第一部分(也就是本篇)为总论。我会介绍一下 GWR 这个文本的一些特点、阅读前要做的准备工作,以及阅读本系列需要做的前置准备。
  • 第二部分,我会从结构视角大概介绍一下 GWR。宏观上,这部分会涉及 GWR 包括哪些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样的对照关系,等等;微观上,这部分会考察译文如何利用结构手段,解决原文固有结构对译文可能造成的一些问题。
  • 第三部分,我会谈谈 GWR 中特定词汇的处理方式,其中既包括共时,也包括历时。
  • 第四部分,我会谈谈 GWR 初稿译文中我认为有问题的地方,供大家商讨,也算是向大家请教。
  • 第五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要等到终稿译文发布,届时我会把这两版对比一下,看看都有哪些改动。

在正式开始之前,还有两点需要强调,也算是免责声明:

  1. 本文仅探讨 GWR 及其译文的语言问题,供语言学习者、翻译学习爱好者探讨参考,不构成任何政策解读、建议。
  2. 本文仅为向各位读者提供一个独特的 GWR 阅读视角,故假设读者已有一定的 GWR 阅读经验,对于 GWR 中涉及的特定词汇具体译法,不做穷举介绍。如有此类需求,请参阅其他资源。

文本介绍

GWR 在每年全国人大的第一天发布一版,也就是总理在现场宣读的这一版。这版的左上角(英文是第一页)一般都会有这么一句话:

此报告以本次大会最后审议通过并由新华社公布的文本为准。

The official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report will be released by Xinhua News Agency.

这段话说明,会上宣读的版本,并非定稿,而是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版本。全国人大闭幕后,新华社会受权发布最终的定稿,其中会对文本进行微调。对于翻译学习来说,这意味着不光原文,译文也会一并进行调整,第一版中出现的问题,很多在终稿都会得以纠正或改善。根据不同层次,大家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节奏:

  • 如果只是初阶学习,建议只关注终稿。等到大会闭幕后一段时间,就可以去新华社获取终稿中英文了;也可以去 译之有道 蹲守,一般也是在闭幕后发布。前者是中英文分开的两个文件,而译之有道则可以提供按中文逐段对照,比较方便对照学习。
  • 如果有较高需求,建议从初稿看起。直接看初稿,一来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 GWR 的译文相当于抢了先手;二来可以关注初稿译文中未必妥当的地方,既可以说是通过审读译文提升翻译水平,也可以说是为一笔的审校题作准备。

这一系列文章自然是从初稿开始看起。终稿发布后,我应该会再写一篇两版之间的出入对比,看看初稿中我能发现的一些问题在终稿会不会得到处理。(说是问题,其实也只是我自己不自量力的判断罢了。)

文本准备

阅读、学习 GWR 的过程中,我的习惯是用 Word 随看随标注(文字处理软件不唯一,想用 WPS / LibreOffice 也可以),写下自己的一些想法。但首日第一时间传出的文本,格式以 PDF 为主,排版虽然美观,但使用起来就颇为不便。为此,需要把 PDF 上的文字转换为可编辑的形态,再放入 Word 文档。

要实现这个目的,我今年摸索出来的办法,是用无格式的纯文本文件作中介。用任何 PDF 转 .docx 的工具,最后得出的文件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格式问题。而用纯文本文件,一来可以排除转换导致的格式不一致,二来可以较容易发现换行等带格式文本不易察觉的问题。至于格式,待导入文字处理工具后再调整也不迟。

由于首日流出的文本是中英文分立,对齐工作就得自己来做。我采用的是以中文为主,逐段对齐的路子。毕竟中文是 GWR 的原文,以中文为主,既可以保证中文意思连贯,不会因迁就英文而过度切分,又可以看出英译文在应对流水句等情况时,采取了哪些结构性策略予以解决。GWR 的对齐工作,我一般选择手动进行,也就是打开两个转换后的 PDF 文档(或者不转换也可以,但 PDF 可能会有很多的多余换行 / 分段符,之后处理更麻烦),外加一个空白的纯文本文档,中文复制粘贴一段、英文找到对应的段落复制粘贴。如果是较短的文本,可以考虑使用一些更自动化的办法,例如使用 Word 中的「文本转表格」「表格转文本」,但 GWR 译文在分段上更为激进,且长度实在令人咋舌,这样反而可能事倍功半,故不推荐。

到此,文本准备工作就算告一段落了。之后标注、批注,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习惯,各自进行。第一部分也算是结束了,之后,我会尽快把第二部分赶制出来,敬请期待。


欢迎将您的想法、评论、意见、建议发送至 harveyjanson@icloud.com,请注明「讨论」字样,我会尽量回复。

作者

Harvey Janson

发布于

2021-03-07

更新于

2021-04-11

许可协议